留学攻略

课程推荐
了解更多

从迷茫到三连合格:我在致远塾的经济学考学蜕变

发布时间: 2025年10月31日    作者:致远尚升

致远塾合格分享

“适合的指导 + 高效的努力 = 上岸。”

一年半的时间,我从迷茫到三连合格,

这一路的每一次调整、每一次思考,

都让我更接近理想中的自己。



-  蔡同学所获offer展示 -









学生信息:

姓名:蔡同学

出身校及专业: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专业

日语成绩:N1

英语成绩:TOEFL 70

合格学校及研究科:

大阪公立大学经济学研究科

神户大学经济学研究科

东洋大学经济学研究科 

来日方式(研究生/语言学校/直考等):语言学校

备考时长:一年半

备考方式(线上/线下/直考):线下



Q1

你的备考规划是怎样的?过程中有哪些难点?


我从语言学校开始准备,整个备考周期差不多是一年半。刚开始的时候,我对日本的经济学研究体系了解并不深,对研究方向也比较模糊。最初确定的研究题目其实和辅导老师的研究领域不太契合,这让我吃了不少亏。那时我花了很多时间在一个并不适合的方向上,越准备越迷茫。


后来,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兴趣与专业积累,果断调整研究主题,并换了一位更合适的辅导老师。新的老师研究方向非常契合,风格也很严谨,给了我很多启发。那段时间,我才真正开始学会“如何做研究”,而不仅仅是“怎么写计划书”。


学习过程中,我主要分三个阶段推进:

第一阶段是打基础:熟悉经济学专业词汇和日语表达。每天早上我都坚持阅读日文论文或学术报告,积累经济类表达方式。

第二阶段是强化训练:集中写研究计划书、复盘笔试内容、整理理论框架。

第三阶段则是冲刺:以面试练习为主,进行多次模拟。


最难的部分是中期——既要深挖理论,又要兼顾语言。研究计划书修改次数数不清,每一处逻辑、句式都要打磨。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在和老师讨论、反思、再修改。


最终,这个反复推敲的过程让我更清楚地理解了经济学研究的逻辑,也让自己在表达上越来越自信。



Q2

出愿材料方面,你是怎么准备的?


出愿材料里最关键的就是研究计划书和志望理由书。


研究计划书是学术部分的核心,而志望理由书体现你的思考深度与目标清晰度。


我最初写的志望理由书太笼统,只是表达“对经济学感兴趣”,后来老师告诉我这不够具体。于是我重新查阅了目标大学教授的研究领域,把“兴趣”转化为具体的研究连接,比如为什么我想跟随某位教授、他们的研究与我的主题在哪些方面互补。



(修改研究计划书)


在研究计划书的准备上,我花的时间最多。老师帮我梳理了结构——研究背景、研究问题、研究方法、预期结果——每个部分都要有逻辑支撑。


比如在方法部分,我不仅写“使用回归分析”,还补充了数据来源、模型假设、预期局限性等内容。这样的写法更能体现研究可行性。


此外,我还准备了面试稿。老师帮我模拟了教授提问场景,逐句修改表达。我们反复练习了多次,从语速到语气都做了微调。后来正式面试时,我几乎能自然地回答所有问题。



(与老师沟通)



Q3

笔试考了哪些内容?你是如何应对的?


经济学研究科的笔试基本分为两部分: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。


我参加的几所学校都考了4道大题,主要内容包括:

消费者效用函数

公共财理论

李嘉图中立命题

通缩与财政政策效果


这些题目都紧扣教材知识,但需要在短时间内写出完整推导与经济解释。



(我的笔记)


我的复习策略是“以理解为中心”。我没有死记硬背公式,而是先弄清楚每个模型背后的逻辑,比如:效用函数如何刻画消费者行为,IS-LM模型如何反映市场均衡。


我使用的主要教材是《マンキュー経済学》《ヴァリアン中級ミクロ経済学》,并搭配历年真题。每天我都会练习写两道题,把推导过程完整写出来,然后自己给自己打分。


另外,老师也帮我制定了复习重点——比如神户大学更注重理论解释,大阪公立大学更偏重数理推导。我会根据不同学校的倾向调整备考重点。



(备考书籍)



Q4

面试环节的情况如何?


面试大概持续15到20分钟,两位教授在场。整体氛围比想象中轻松,但问题非常细。


教授一般先让我做自我介绍,然后逐步深入研究计划书。问题主要集中在:

■研究主题的选择理由

■方法的可行性

■对数据的理解

■对研究现实意义的思考

■将来的学习与研究目标


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教授问:“如果你的研究结论和预期不符,你会怎么处理?”我回答:“我会从数据和假设两方面重新审视问题,也许结论的不一致恰好说明了研究中的新方向。”


教授点头微笑,我感觉那一刻自己真的进入了研究者的思维状态。我觉得面试最重要的不是背稿,而是互动。你要让教授看到你在思考,而不是在背答案。比如当教授提出质疑时,可以先肯定问题的合理性,再补充自己的理解,这会显得更加稳重。



Q5

你觉得自己备考中最大的特点是什么?


我总结有三点:

①应变能力强

发现方向不合适时,我不会拖延,立刻调整。正因为早改方向,后续准备才事半功倍。


②学习习惯扎实

我给自己制定了严格计划,每天学习时间超过10小时。白天看书、晚上练口语或复盘当天内容。笔记本写满了公式和计划书的改动记录。


③逻辑与表达并重

我认为经济学不仅是理论,更是一种“用逻辑思考现实”的语言。所以我特别注重表达的条理性。无论在书面材料还是面试中,我都力求观点清晰、有因有果。



Q6

能给后来的考生一些建议吗?


当然!我希望后辈们能记住三件事:


第一,尽早确定研究方向。

方向错了,所有努力都会分散。建议大家多看教授的论文,找到自己真正有兴趣且能延展的主题。


第二,研究计划书要经得起推敲。

教授不会问“宏观框架”,但一定会问细节,比如模型假设、变量定义、数据来源。如果你能回答细致,就会显得准备充分。


第三,面试要敢于交流。

不要害怕沉默或被质疑。教授更欣赏有自己思考的学生。即使观点不完全正确,也比机械背诵印象深。



Q7

支撑你一路坚持下来的信念是什么?


刚开始那会儿,我确实经历了不少挫折。研究计划书反复被否、方向被推翻、日语表达也不够自如。那时我常常怀疑自己到底行不行。


但我慢慢意识到,考学不只是努力,更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。我告诉自己:只要方向对、方法对,就算走得慢也没关系。在笔试阶段,我逼自己每天写题、每天总结。在面试阶段,我反复练习表达,直到能自然地和教授对话。


所以我一直坚信:“适合的指导 + 高效的努力 = 成功。”努力固然重要,但反思与改进才是关键。只要不断调整,你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。


  以上就是本期的合格分享

/

让我们再次恭喜蔡同学

致远之行,收获Offer与远方!

联系我们

contact